我們是誰

我們是誰
2015/16

我們是誰,可以「一槌定音」,也可以「一言難盡」。無奈的《誰》,與生俱來,身不由己。這包括性別、姓氏、血緣、命宮、家境、地域、民族、文化、及任何基因圖譜的解讀。主動的《誰》,就是自己選擇的角色,性別表達,學業、職業、信仰、生活方式…‥‥一如穿著打扮的風格和自己改的綽號,是個人的認同、投入、獻身、自炫 ! 從無奈到主動,是一片「決定」與「被決定」爭持不下的灰色地帶,這可以包含國藉、集體回憶、所屬的群體,甚至由別人決定,自已心裡暗喜的䁥稱。意識到「我們」的存在,可以讓群體互相認同,凝聚團結;但過份強調「他們」,往往卻是疏離、分歧甚至彼此敵視。部落的外徵,也就像網絡上的帳戶頭像和簡介一樣,可真可假。
全球經濟一體化立竿見影的後果,可能並不是普世大同,而是產生或暴露更多「我們」和「他們」的對立。界定「我們」,是基於人們天生的屬性,還是不容易說得清,依戀不捨的歸屬感?還是文化文明不同軌跡的發展? 區別「我們」,是要製造更多歧見與不安;還是讓我們更能客觀理解每一種身份的形成過程及機制,從而擺脫偏執、對立,讓人類社會保持進步及多元?
「我們是誰」,一如探索人如何安身立命,珍惜資源,不如由藝術開始。

謝至德

謝至德於1980年代開始學習攝影,1990年代初至2006年間從事攝影記者工作,期間屢獲奬項。並於2005年開始發展視覺藝術事業,2008年成立了失焦工作室,2009年與多位本地攝影師成立了香港攝影文化協會,2010至2011年間擔任行政主管,協助籌辦第一屆香港國際攝影節。謝至德早期的作品以香港街頭和社會變遷為題材,亦曾到中國的工廠探討勞工生活的狀況。其作品由寫實漸漸變得帶有詩意,蘊含信仰和哲學的訊息。他認為沒有體系能夠改變世界,只有自己走向善,一切才會改變。謝至德的個人攝影集達十多本,作品曾於德國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日本、台灣及中國等地展出。

 

《萬念·叢生》至德個展一部曲

日期:2018年1月27日至2月14日
時間:星期一至五 下午1時至晚上8時30分
星期六及日 上午11時至晚上8時30分
地點: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0 藝廊

《萬念·歸寂》至德個展二部曲

日期:2018年4月14日至4月24日
時間:4月14日 下午2時至晚上8時
4月15日至4月24日 上午10時至晚上8時
地點: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

 

香港攝影藝術家謝至德於2018年舉辦個人展覽兩部曲-《萬念‧叢生》和《萬念‧歸寂》,對香港回歸前後三十年間港人身份的流動作出反覆詰問。《萬念‧叢生》取材自他拍攝於90年代的《香港面孔》系列。以當時年輕、躁動不安的視角游走街頭,「再呈現」殖民社會下眾生的日常,拼湊香港人「不呈現」的身分。《萬念‧歸寂》是謝至德的創作生命的另一個里程碑,以「邊界」作創作的切入點,審視港人在主權移交後身份的迷失、混雜與矛盾。展覽兩部曲揉合攝影、錄像、裝置藝術等媒介,藉此重構個人和集體記憶,思索在時空過渡下我們到底是誰。

第二部曲《萬念·歸寂》是謝至德的全新創作。兩組作品一起探討了回歸過程前後二十多年間,香港人的身份。前作《90年代 — 香港面孔》以直接的攝影手法再呈現香港老百姓在主權回歸期間的真實生活;後者《萬念·歸寂》以實體邊界為今次計劃的創作題材。謝氏透過26幅影像作品以及5個藝術裝置,引領觀眾從《萬念‧叢生》展覽中熙來攘往的城市核心走進緲無人煙的《萬念·歸寂》。謝至德表示,從第一部曲走到第二部曲,是一個以藝術作為人生修行的過程,而這個系列《萬念·歸寂》將是作為他藝術創作過程的另一個終站或是一個總結。